古人提倡尊老的原因是什么?

2020-09-04 16:39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972

        《孔子家语》记载:鲁哀公问孔子,医家都劝我大力提倡尊老敬老,这样可行吗?孔子回答说:"大王,如果你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从今以后天下的人都将仰仗你的无量功德。哀公说,何以如此说呢?孔子说,过去禹对贤人的尊崇是很重的,同时又特别重视老人。夏侯氏尊崇有爵位的人,同时也尊崇老人。商人以石碌之家为尊,也特别敬老。周代的人尊敬那些孝敬父母的人,仍然对老人特别尊敬。"所以朝中爵位相同时,老人最受尊敬。70岁以上的老人拄着拐杖上朝,国君过问事情都会为他安排座位。年逾八十,未在朝廷为官。国君要亲自到家里请教国事,所以对老人的尊崇扩展到整个朝廷。走路时,不敢和老人并排走,要么跟在我后面走,要么跟在我后面走(跟父母走会跟在我后面走,跟哥哥走会错在边上走);在路上遇到老人,无论是骑马还是骑马,都要避开老人,包括随从头发花白的老人不挑担子走在路上是年轻人干的,于是敬长之风就延伸到了路上。在村里倡导敬老,老人不会缺吃少穿,强者不会侵犯弱者,大者不会欺负弱小。

        

        可以看出,如果国家提倡对老年人的秩序和尊重,社会就不会出现"强者威胁弱者,群众丧偶,知者诡诈愚昧,勇者胆小,病不养,老幼孤独"的社会混乱。"圣徒为避免社会混乱,自上而下培养对老年人的尊重感。

        

        礼义书"记载,世界上最伟大的皇帝于夏商周都没有忽视对老人的尊重,所以当上帝的儿子在巡逻时,王子和所有的人都在自己的边界上相聚,等待他们的到来。天子到了以后,他先向附庸国的君主请示百岁老人的住所,亲自去看望他。天子从自己做起,引导人们尊敬老人。

        

        《礼记·乡饮义》说明在党中,党掌管一方的道德教化和祭祀活动)举行的乡饮仪式,敬老精神是如何通过仪式表现出来的:"乡饮之礼,六十坐,五十人,以听政,故明尊也。"六十三豆,七十四豆,八十五豆,九十豆,六豆,故明资也。民知长辈,则能孝。"乡下酒,六十岁,五十岁,都要待命,伺候,以示敬老。六十岁前三豆,似高足盘),七岁,八十岁,九十岁陈留斗。豆象征着老人的赡养,年长的老人越老,得到的食物越多。可见,在国家,年龄的先后顺序,给当地百姓参与这种仪式,传达的是对老年的道德观念,而这种养老,敬老作风的形成,也是为了孝道。

        

        然而,古人为什么不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农村人进行孝道道德教育呢?《乡饮之义》中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解释:"所谓君子之孝,不在家见,而在教之乡饮之礼,而立孝之行。"君子所说的孝道,不是挨家挨户教讲道理的,而是召集百姓看乡射礼,通过乡饮酒礼教长,幼有序。这样,百姓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孝道了,其实百姓对孝道可能根本就不太了解。然而,在庄重亲切的宴会中,从宾客的身份到宾客在宴会上的不同角色,再到根据牙齿的不同对待,无不清晰直观地让在场的人们感受到一种敬老的氛围,让人们感受到对老人的尊敬。

责任编辑:fafa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新华热线"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