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爱囤“末日食物包”

2020-03-17 11:38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170

最近美国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开始推出“末日食物包”,顾名思义,就是到了世界末日也可以求生的食品储备。“末日”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是部分商家为了营销产品所想出来的广告词,意在表示产品的储备丰富,可以应对大型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美国的许多大型商家都推出了此类产品,可以在实体店购买或者网上订购。虽然看似太过夸张,但这种食品储备方式备受欢迎,如今各大网站的“末日食物包”在推出的几天内就已售罄。

美国人爱囤“末日食物包”

这些食物包的价格从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环球时报》记者在网上看到一款售价157美元的食品包,上面写着“两周应急食品补给(每天1500卡路里)”。食物装在一个黑色的塑料桶里,里面按照不同的食材分为一个个黑色密封袋,商家的描述显示这些食物的保质期为25年,黑色密封袋一共四层,并且建议在断电、自然灾害、疫病流行期间食用。食物的内容包括奶酪通心粉、炒饭、薄煎饼、燕麦粥、土豆浓汤等。

最让人惊讶的是那些价格高达四五千美元的超大食品套装,里面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不仅有真空包装的粮食、肉类,还有脱水的蔬菜水果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搭配齐全,能够满足全面的营养需求,这五六百罐食品的体积也蔚为壮观,放在一起堪比一个集装箱,商家宣称可以供四五个人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吃上一年,保质期也有二三十年之久,可以瞬间把家里变成一个“食物银行”。

在美国,有一类人是“应急食品包”的忠实拥趸。在著名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中,里面的主角谢尔顿就是这么一个人,因为家里的常备应急食品包只够他和室友两个人吃,他甚至会拒绝有客人前来过夜,理由是如果发生意外,家里的储备食物就会短缺。虽然只是一个笑料,但也能够看出应急食品储备是许多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为什么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小题大做的“末日食物包”在美国如此受欢迎?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等国家就已产生了对“世界末日”的忧虑,主要的恐惧来源于核战争、宗教冲突、经济崩溃等,这种担忧的心理在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体现,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那时候的人们就有修建防空洞、避难所、储备生活物资的习惯。“冷战”和“大萧条”的出现更是坚定了人们应该随时为意外事件做好准备的心理。上世纪60年代,“生存主义”一词诞生,主要是指用储备生存物资、学习生存技能等方式来防备以后可能会出现的灾难。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这个国家从立国至今,并未在本土遭受过太大的灾难,因此美国人普遍认为自己对大型危机的承受能力并不是很强。另外,出于对政府的不信任感,许多人也有一种“与其等待救助,不如依靠自己”的思想,这些都是造成“末日食物包”脱销的原因。

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大多数美国人即使不进行过分的食品储备,也很喜欢在飓风、暴雪等自然灾害或者流行病感染季节抢购一些食物和日用品。如果仔细观察,超市里最先被抢购一空的都是罐头食品、冷冻食品和瓶装饮料。与中国人钟爱生鲜食品不同,美国人从饮食习惯上本就不排斥食用大量的罐头食品,也不会认为“末日食品”不够美味。家家户户常备的食品大量都是午餐肉、速冻培根、真空沙拉酱和意面酱、盒装的麦片等干燥、速冻、抽真空的半成品,甚至连鸡汤和骨头汤都有量产之后的软包装商品,加热后就可食用,而这些食品的内容本来就和“末日食品”极为相似。所以“末日食品”从某种程度上只是把他们熟悉的食品换了名字而已。

“世界末日”的概念植根于西方文化中,让美国人自幼就有一种“末日危机”,而近年来相关题材的书籍电影等风靡世界,更让末日来临的恐慌变为了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还有美国人说,如果真的有“末日”,需要的也绝不仅仅是食物,美国人家里一般会配备一个应急医用箱,里面配有创可贴、绷带、手套、常用药品等。还会有一个应急的工具箱,包括各类电池、手电筒、头灯、护目镜等。


责任编辑:小林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新华热线"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