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病新伤遇疫情"急症" 欧洲经济或遭"第三次冲击"

2020-03-17 15:46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308

在当前全球“战疫”正酣之际,欧洲的新冠疫情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出现“井喷式”爆发,欧盟27国已全面沦陷。世卫组织已将欧洲定义为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灾情中心”。欧洲国家也迅速从观望与相对宽松转入紧急状态。意大利总理孔特承认该国已面临“至暗时刻”,法国总统马克龙亦将新冠疫情称作“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挑战”,英国首相约翰逊则称疫情是“我们这一代最严重的公共健康危机”。随着欧洲各国纷纷采取边界管控、关闭学校和服务场所、限制大型集会,乃至停航、封城甚至“封国”等特殊抗疫措施,本已摇摇欲坠的欧洲经济形势亦遭遇沉重一击。

3月10日,在意大利米兰,一名戴口罩的女子从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走过。

“慢性病”和“体虚乏力”之际遭遇急症

与遭遇股市熔断二连的美国相比,欧洲经济在疫情大面积爆发前本就带有“基础疾病”。欧债危机以来欧盟和欧元区虽持续处于温和复苏,但2018年以来欧盟经济增长率就急转直下,2019年在全球经贸保护主义扩散、英国“脱欧”带来不确定性以及后危机反弹动力消失的影响下,欧盟和欧元区经济陷于低迷区间。欧盟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欧盟和欧元区增长率分别为0.2%和0.1%,全年仅分别达到1.2%和1%。欧元区前三大经济体德国、法国、意大利在去年均出现季度衰退或停滞,全年增长率也仅为0.5%、0.9%和0.1%,不但无法发挥大国的带动作用,反而吊车尾。

与此同时,欧洲经济在动力上也明显出现疲态。在就业领域,2020年1月欧元区就业率为7.4%,而2019年3月以来欧元区失业率一直徘徊于7.4-7.6%之间,显示出欧元区创造新岗位和扩大就业潜力已近极限。再看企业活动和消费的标杆指标通胀率,自2018年12月以来欧元区通胀率一直在1-1.7%区间波动,2020年2月也仅呈现1.2%的疲态,与2017-2018年多次突破欧洲央行2%政策目标的积极态势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受“尾气门”沉重打击、意大利预算危机等问题也时时牵动着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然而,欧洲经济却在“慢性病”和“体虚乏力”之际遭遇急症,首先袭来的就是新冠疫情造成的严重冲击。

首先,意大利本已是欧元区最大风险爆点,严重疫情使该国处境雪上加霜。疫情最初爆发的北部地区不仅占意大利经济份额的三分之一和人口的四分之一,同时高端制造业、时尚行业以及旅游业等经济支柱也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区。其经济活动停滞的外溢效应也向整个欧洲扩散,比如意大利电子设备厂商MTA向雷诺、宝马、标志和菲亚特等大车厂供货,该厂若复工迟缓将造成广泛影响。

同时,意大利经济前景的黯淡,将使金融市场看衰、做空该国股市和国债市场的动力上升,目前意大利十年期国债与德国十年期的利差已经超过200个基点,而在该国公共债务占GDP比重已高达134.8%的背景下,财政负担和金融风险均会成倍上升,也给整个欧元区带来巨大系统性风险。

其次,随着各国防控措施愈发收紧,经济冲击将逐渐显现。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世界移动通讯大会、德国杜塞尔多夫葡萄酒展会、意大利米兰家具展等重要商业展会纷纷被迫取消,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出现大面积停摆和订单流失状况,各国单方面采取的边境检查措施不单对申根区制度带来巨大挑战,也迟滞了应有的货物和人员流动。同时,欧洲各国旅游业随着停航、边检和减少出行要求将陷入萧条期。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沃尔夫冈·明肖预测,欧元区产业链和消费所受冲击可能持续二至三个季度,使得2020年全年笼罩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下。

屋漏偏逢连夜雨,国际油价暴跌、美股熔断交织引发的“黑天鹅”事件给欧洲经济再带来沉重一击。上周美股连续出现历史罕见的连续“熔断”,其背后既受俄罗斯与沙特减产协议谈崩引发国际油价暴跌的影响,更因为美政府应对疫情缺乏作为与其国内疫情急速发展扩散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市场对美国及世界经济前景的严重悲观预期。由于美欧经贸联系密切,且美国是世界经济的“系统性因素”,欧洲市场亦遭受“池鱼之殃”,3月9日-3月13日的一周里,英国富时100、德国DAX、法国CAC分别累计下跌16.97%、20.01%、19.86%,重灾区意大利的富时MIB更惨跌23.32%。

理论上讲,低油价对欧洲这样的能源进口大户是利好消息,然而此次油价暴跌的背后是全球经济看衰与石油供应远超需求的基本逻辑,投射到欧洲亦是意味着未来经济活动和需求的急剧萎缩,在全球低迷的影响下难有完卵。同时,美国提出对申根区国家实行30天的旅行禁令,不仅是“美国优先”在疫情防控领域又一体现,也令欧洲的“被抛弃感”显著增强,给不断蔓延悲观情绪再添新火。

伦敦,人们在超市购物。

欧洲离“尽一切努力”还有多远?

目前,欧盟和各成员国已经深刻意识到采取非常规手段的必要性。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等欧洲领导人都相继喊出“做一切能做的”口号,不禁让人联想到2012年德拉吉任欧洲央行行长时引导市场信心,力挽欧洲主权债务出现连锁式崩塌的豪言壮语。

从具体举措看,欧洲各国也以“信心引导”为主,向外界释放救市和托底的信号。欧盟委员会已经提出总规模25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用于防疫及应对新冠病毒对经济的冲击。3月12日,欧洲央行决定在现有每月200亿欧元的主权债务购买基础上,至今年年底前额外增加1200亿的资产购买,同时在长期定向再融资操作这一向特定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政策工具上,向金融机构提供利率优惠等支持性政策,以鼓励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冲击严重的中小企业“精准输血”。

在欧盟成员国方面,德国已经承诺在未来4年额外增加31亿欧元公共投资,用于道路、通信、公租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在劳动力市场提出“短时工补贴”计划,即以政府补贴、企业与劳动者共同努力避免短期用工行业出现失业潮。意大利亦宣布为抗疫和支持受冲击企业增加250亿欧元特别财政支出。

然而,欧洲国家的反危机举措是否充足、及时和有效仍然要打一个问号。

首先,与过去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不同,此次疫情引发的冲击并不是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和信心下降引发崩盘,再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危机;而是制造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遭遇需求下跌和经济活动停摆的双重震荡,并与金融市场形成共振的新式危机。如果不能在尽早恢复正常生产和人、财、物流动上下足功夫,即使是货币和财政双通道共同注资,其效果仍然有限。

其次,欧盟和成员国的举措是否能让市场看做是大手笔。从货币上看,欧洲央行资产负债高达2.6万亿欧元,基准利率低至-0.5%,“弹药库”明显不如美、英殷实,此次欧央行政策调整也未能如市场预期将基准利率进一步降至-0.6%,安抚市场的力度有限。财政上看,欧盟虽已提出刺激计划,但规模难与2008年金融危机后2000亿欧元的救市计划相比,不禁让外界为欧洲的重视程度和行动决心产生疑问。

德国经济界和政策界虽然已经开始讨论是否在危急时刻放弃坚持严格遵守财政平衡的“黑零”宗旨,但短期看仍没有大规模扩大赤字的迹象。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呼吁,欧盟层面应采取“大规模”刺激计划,拿出“强有力、大规模和协调一致的应对措施”。德国工业联合会也发布报告指出,政府不单要有一揽子短期措施,还有以中长期的投资和税收改革来“恢复商业信心”。

正如欧洲央行近期声明所言,新冠疫情的经济冲击不仅情况急速变化,传导方式前所未有,也对信贷成本、债务风险以及通胀率等经济要素产生交替式影响。目前,各方已普遍预测欧洲经济会遭遇较大下行压力,欧洲央行预计2020年和2021年欧元区增长率分别仅为0.7%和1.3%,为2014年以来最低水平,经合组织甚至判断欧元区今年会出现衰退。

一旦欧元区今年陷于负增长,将成为继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后的“第三次冲击”。欧元区目前经济总量虽已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但经济结构的内伤仍未痊愈,其衍生的民粹主义、疑欧主义等政治思潮还在酝酿和发展,欧盟和各成员国应针对疫情及其经济社会影响,提出全面、有效、及时的措施,才能避免新危机的爆发。


责任编辑:小林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新华热线"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